济南市2015年公共财政预算执行分析 | ||||||||||||||||||||||||||||||||||||||||||||||||||||||||||||||||||||||||||||||||||||||||||||||||||||||||||||||||||||||||||
| ||||||||||||||||||||||||||||||||||||||||||||||||||||||||||||||||||||||||||||||||||||||||||||||||||||||||||||||||||||||||||
济南市2015年公共财政预算执行分析 一、预算执行情况 1-12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6,143,17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749,421 万元,增长9.42%;非税收入1,393,750万元,增长27.76%。税收比重77.31%(剔除新纳入公共预算的11项基金,按2014年同口径计算为80.14%,比2014年的79.91%提高0.23个百分点)。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6,585,75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16%。其中:市本级支出2,202,856 万元,增长16.06%;县(市)区级支出4,382,89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1%。 省内十七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对比情况:我市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3.11%,较全省平均增幅(10%)高3.11个百分点,高于青岛市(12.4%)0.71个百分点,高于烟台市(10.7%)2.41个百分点,增幅排名并列第1位。我市税收增幅9.42%,列全省第6位。 我市税收比重77.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1.31个百分点,与青岛市持平,低于烟台市(77.5%)0.19个百分点,列全省第7位。 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对比情况:我市收入总量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10位,比上年提高3个位次,比第9位的西安(650.91亿元)少36.59亿元,比第11位的沈阳(606.2亿元)多8.12亿元,比第12位的厦门(606.1亿元)多8.22亿元。 我市收入增幅13.11%,列第3位,比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平均增幅(10.54%)高2.57个百分点。我市税收比重77.31%,比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平均税收比重(80.29%)低2.98个百分点,居第11位。 二、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一)全年财政收入实现“双提升、双突破”,各项占比显著提升 2015年,全市财政收入突破600亿元,增幅在全省与威海、临沂并列第一位,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由13位提升到10位;全市税收比重同口径突破80%,同比提升0.2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幅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双突破”。同时,财政收入规模在全省的占比为11.11%,比上年同期(10.8%)提高0.3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99%,同比提升0.58个百分点;占地域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30.26%,同比提升2.68个百分点。 (二)部分主体税种支撑力强,非税收入拉动作用显著 2015年,全市财政收入增势总体上行,增长稳定,这一方面是总量较大的主体税种保持较快增长,为全市收入增长提供了支撑;另一方面是非税收入对税收增幅较低月份的补充作用较大,对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收起到关键作用。具体情况是: 1、部分主体税种持续发力,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主体四税合计完成326.85亿元,增长12.78%,四税种全部实现增收,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增收36.39亿元,占税收增收额的88.97%,是全市收入质量提升,税收结构进一步优化的主要动力。具体情况是: 增值税完成62.55亿元,增长1.05%。主要原因是自2014年10月份通信行业施行“营改增”后,今年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增值税税负率下降。其中,移动、联通两企业全年减收3亿元,拉低增值税增幅4.85个百分点。此外,税收贡献率前两位的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均增长缓慢,分别仅增长1.38%、0.39%,未能给增值税增收带来有力支撑。 营业税完成169.04亿元,增长12.99%。总量占全部税收的35.59%,增收额占47.5%。主要原因一是进入下半年,在公积金新政和贷款利率持续下调等政策的轮番刺激下,内六区商品房销售持续升温,商品房交易量增加对税收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累计增收9.51亿元,增长18.48%。其中,历城华山片区入库营业税2.88亿元,增收2.38亿元,仅此一个项目就拉动全市营业税增长1.6个百分点。二是税务部门对建筑施工企业加大了管理力度,到税务局代开发票税款大量增加,建筑业营业税实现增收4.94亿元,增长17.37%。三是受今年证券交易量大幅增加影响,资本市场服务业营业税实现了2.37倍的增长,增收2.95亿元,其中,中泰证券(原齐鲁证券)完成营业税收3.02亿元,增长2.47倍。 企业所得税完成69.5亿元,增长21.17%。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2015年股市交易量大幅提升带动多行业实现增收:证券业企业所得税增收3.19亿元,增长3倍;保险业因多数投资性理财产品与股市接轨,企业所得税增收2.3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受鲁能、鲁信等公司减持股票获益影响,增收3.68亿元,增长1.36倍。上述三项拉动所得税增长15.99%。二是华能济南黄台发电公司、华电章丘发电公司两企业2014年上半年所得税收入全部用于弥补之前亏损,基数较小,今年电力生产业实现增收1.43亿元,增长2.68倍。三是部分房地产企业今年销售情况良好,拉动房地产业缴纳市级企业所得税8.25亿元,增收1.61亿元。 个人所得税完成25.76亿元,增长22.99%。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金融行业员工今年收入大幅增长,拉动金融业个人所得税完成5.96亿元,增长24.39%,其中,资本市场服务业0.82亿元,增收0.48亿元,增长1.37倍。二是1-12月份全市新建商品房网签151861套,同比增长37.44%,房地产业从业人员收入相应增长,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相生相伴,两行业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3.48%和47.96%,合计增收0.96亿元。三是高收入行业带动作用较大,其中,信息传输、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教育、卫生、商务服务业个人所得税合计增收1.56亿元,占个税增收额三分之一。四是华润双鹤药业发生股权转让,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0.52亿元,拉动作用明显。 2、受个别税种增速下降影响,地方税种增幅放缓。2015年地方税种中有四个税种增速下降,导致地方税种仅增长2.68%。减收主要因素:一是涉及土地交易税收受我市土地一级市场活跃度下降和二级市场成交量下滑影响较为严重,全年土地成交面积下降14.17%,成交价款下降6.5%。加上2014年同期清算清欠税收11.5亿元,基数较高,契税、土地增值税和耕地占用税分别同比下降15.53%、3.13%和4.23%,共计减收7亿元,拉低税收收入增幅1.61个百分点。二是由于煤炭、石材等资源产品价格回落,资源税全年仅实现税收0.9亿元,同比下降38.62%。此外,2014年下半年起税务部门对除一等土地外所有单位面积土地上调税额,城镇土地使用税受此带动增收4.81亿元,增长27.45%,但由于增收税种单一,拉动作用有限,地方税种难以实现高幅增长。 3、非税收入受一次性因素带动,实现高幅增长。全年完成139.38亿元,增长27.76%。贯看全年,非税收入增幅均高于财政收入,年底达到全年最高,对圆满完成全市收入任务拉动作用显著。主要是11项政府性基金收入项目转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增长近3个百分点。此外,今年下半年起各县(市)区也加大了非税收入组织力度,对全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各级财政部门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加大了国有资产管理力度,收效较为显著;去年利息收入增加2.7亿元,为全市收入任务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税收收入存在区域差异,体量大的县区贡献突出 受区位和产业结构影响,全市11个县(市)区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总体看,市内明显好于周边:历城、槐荫、市中、历下、高新、长清6区税收基本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上,其余5县市区税收增幅最高的仅为7.01%。其中,历下、市中、高新、历城、槐荫5区税收合计增收37.75亿元,占全市税收增收额的92.28%,对全市顺利完成全年任务,实现“双提升、双突破”贡献巨大。 具体看,一方面,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企业总部为增收较快五区提供了动力。如银行保险公司总部、齐鲁证券、鲁能、鲁信等主要集中在历下、市中,带动两区税收增长;历城、槐荫是受华山和西客站片区房地产业带动实现较快增长;高新则依托新兴和高科技产业实现增收。从全市发展规划看,东、西部地区在近年来城市建设东拓西进的过程中,经济税源发展较快,收入增长明显领先于其他区域。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形势对收入增速较慢的县(市)区增收产生较大影响。如:小微企业的定向税收优惠政策,对小微企业占比较大的县(市)区影响较为明显;高耗能企业关停,县域税收在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等比较优势行业出现下降;商品房销售量价在城区周边县(市)仍处于回落区间,房地产业税收减收明显。 (四)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全年财政支出658.58亿元,增长15.16%。今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努力克服增收难度大,可用财力明显不足的困难,始终坚持“有保有压、量入为出”的原则,着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民生和重点支出,取得积极成效,各项民生及重点事业支出合计完成494.83亿元,占全市支出的75.14%。同时财政各部门也在积极作为,主动发挥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围绕拉动消费投资、鼓励创业创新、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落实“稳增长50条”,实施“财政28条”,支持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 ——教育支出116.32亿元,增长24.78%。教育投入继续向农村教学点和规模较小学校倾斜。一是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支持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二是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职免学费政策,为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家庭非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三是支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新建小区居住区学校配建、公办幼儿园建设等教育民生工程。 ——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支出139.71亿元,增长16.61%。一是社会养老支出202,385万元,确保各类养老金足额发放,支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连续11年提高,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实现“五连涨”,支持社会养老制度由稀缺型向普惠型转变。二是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602,709万元,将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至380元,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经常性补助机制,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企业退休职工计划生育一次性补助政策。三是就业补助支出21,403万元,落实各项就业援助政策,补贴就业培训,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援企稳岗政策范围,提高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补贴标准,以创业带动就业。四是社会福利救助支出32,319万元,提高城乡居民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补助、义务兵优待金标准,落实困境儿童、残疾人救助制度,切实提高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 ——农林水支出47.58亿元,增长39.77%。一是撬动金融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在章丘、历城、商河、济阳开展农业融资增信项目试点,吸引更多金融资本向“三农”领域集聚。二是支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9个,产业化项目28个,支持长清和商河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三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落实各项涉农补贴和政策性保险补助50,889万元,带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施精准扶贫,落实乡村扶贫解困“十项措施”,支持产业扶贫,努力使乡村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四是推进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用于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乡村连片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和村级组织运转;拨付5,262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和特困村道路建设。 ——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传媒、节能环保、和住房保障支出58.02亿元,增长26.19%。一是文化体育事业支出148,826万元,用于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财政保障机制,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支持艺术创作演出和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建设。二是节能环保支出213,497万元,重点加强治理雾霾资金保障,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进行工业污染源治理、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及建筑渣土和扬尘整治,推进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淘汰城区35吨/时以下燃煤锅炉593蒸吨,补贴报废黄标车1.98万辆。三是科学技术支出114,766万元,主要通过奖补、贴息等方式,支持生物医药、新材料、旅游、文化、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扶持家政服务业及物流企业发展。四是住房保障支出103,119万元,支持完成新开工51,168套(户)保障房任务,向 29,000余户(次)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切实改善广大住房保障对象的居住条件。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5.56亿元,增长2.59%。全市各级反对铺张,厉行节约,积极盘活存量资金,清理收回结余资金161,326万元,全部用于民生及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市本级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比2014年预算下降8.99%。受此影响,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仅增长2.59%,低于全市支出平均增幅12.57个百分点。 三、影响财政收入增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5年,为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各级各执收部门千方百计组织收入,并针对我市实际,牢牢把握住股市、房地产和11项专列基金三个重点增收点,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切实实现应收尽收,确保了财政收入“双提升、双突破”。 (一)部分经济指标不理想,是制约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 虽然2015年我市财政收入增幅在全省排名第一,但从税收看,增幅仅列全省第6位,制约税收增速的主要还是经济存在薄弱环节,从部分经济指标看:尽管全市经济总量增长平稳,但各项主要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回落。1至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限额以上法人企业零售额、工业用电量仅分别增长7.46%、14.42%、2.46%、-3.91%,较上年同期分别回落2.49、1.58、7.24、4.3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仅分别增长0.12%、8.56%、0.95%,分别较上年同期回落11.03、12.87、21个百分点。除此之外,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4%,为连续46个月下滑。整体环境受困于经济转型调整震荡,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企业销售量下滑,货币回笼慢,经营资金短缺等问题依旧突出。税收来源于经济,经济增幅得不到有效提振,必将会对我市今后税收收入增长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二)各执收部门同心协力,多措并举成效显著 2015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税收增收难度陡增,为此,两个税务部门深入挖潜,坚持“抓大、控中、不放小”,收效显著:国税部门加强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监管,纳税规模及增量均创新高;强化非常规税源监控管理,税收增收明显。全年增加税收1.26亿元(全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23.73%,拉动全市国内税收增长0.29个百分点。其中强化非居民企业以及代扣代缴税源管理,入库税收4.46亿元,同比增长22.19%,增收0.81亿元。深化政策性预缴管理,入库税收2.13亿元,同比增长27.11%,增收0.45亿元。地税部门组建攻关团队,科学周密实施纳税评估,深入挖掘潜在税源,评估税款1.84亿元(全口径,下同);优化人员组合,成立大要案税务稽查攻关团队,查实税款4.34亿元,发挥了稽查震慑力和影响力;加大欠税清理力度,全年累计清理各类欠税4.58亿元;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管理,共计增收5.39亿元。财政部门积极举措,努力克服政策性减收影响,填补收入缺口:一方面,积极协调物价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认真清理和检查中央、省和市已出台取消收费项目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非税收入项目和标准执行情况、“收支两条线”制度贯彻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确保非税收入“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新增加的全额事业单位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重要执收部门进行重点检查,尤其是对具有增收潜力的部门进行重点督促,防止财政收入流失。此外,市财政局进一步加强国库现金管理,努力实现库款保质增值,促进了财政增收。 (三)受证券市场带动,金融业增收贡献跃居第一位 金融业完成地域税收129.24亿元,增长22.56%,其中,市级税收85.83亿元,增长17.86%,总量占全市的13.97%,增收额占全市近五分之一,对全市增收贡献较大。
金融业税收增幅4月份以后快速升高,主要是一季度后股市火爆,股票交易量激增,全市证券业地方税收完成9.95亿元,增长2.12倍,增收6.76亿元,拉动全市金融业税收增长9.29个百分点。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完成4.19亿元和4.53亿元,均增长2.37倍。其中,仅中泰证券(原齐鲁证券)就缴纳地方税收5.72亿元,增收3.62亿元,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增长0.7个百分点。同时,保险业得益于投资收益的扩大,市级企业所得税完成增长1.77倍,其中,中国人寿保险完成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8倍,增收0.81亿元。 (三)房地产业税收逐步回升,拉动作用显著 房地产业实现地域税收155.61亿元,增长8.95%,其中,市级税收140.58亿元,增长7.55%。 房地产业税收在下半年明显回升是我市收入增幅好于其他地市的重要因素。其中,主要是房产交易带动了相关税收增长:新建商品房在下半年6个月中,有4个月销量在9000套以上,后三个月销量均在10000万套以上。从销售均价看,下半年逐月走高,12月份达到年内最高增幅(13.62%)。受此影响,房地产业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8.48%、24.29%,合计增收11.12亿元,拉动全市税收增长2.56个百分点。 与商品房交易相比,全年土地交易量相对较少,成交面积下降14.17%,成交价款下降6.5%,导致相关税种增幅回落较大,其中,契税、耕地占用税增幅分别下降41.3%、14.28%,拉低了房地产业整体增幅。 (四)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高幅增长,成为增收新亮点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完成地域税收47.34亿元,增长32.47%,其中,市级税收29.51亿元,增长21.32%,增收5.19亿元,拉动全市税收增长1个百分点。主要是在处置股权(股票)收益拉动下,该行业企业所得税(市级)完成6.71亿元,增长103.13%。其中,鲁能、鲁信集团因处置股权(股票)收益拉动,所得税地方级增收1.24亿元。 (五)其他行业增速快慢不一,增收占比相对较小 除去金融业、房地产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12类行业税收增收额占全市一半左右,其中影响作用相对较大的是: 制造业完成地域税收286.08亿元,增长4.18%,其主要税种增值税仅增长1.38%。制造业29个分类中,近半数增值税下降.若剔除由于原材料价格下降,进项税抵扣减少而大幅增收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则制造业增值税下降3.92%。其中,汽车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下降10.33%、3.47%和35.57%。可以看出,实体经济依然低迷,是全市制造业税收增幅缓慢的主要原因。从行业构成看,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掩盖了高耗能行业下降,国家宏观经济限制了消费型行业的增势,经济结构转型所依靠的新动力行业发展不充分。制造业仍面临巨大下行压力。 建筑业完成地域税收52.99亿元,增长16.47%,增幅较高。主要原因是一批大型市政工程带动作用较强,包括东外环南延、西外环南延,南外环西延、纬十二路、旅游路东段等和七条“海绵”道路先后进入施工。 批发零售业完成地域税收91.06亿元,增长1.79%。增幅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长回落等客观环境下,大宗商品销售市场不景气。其中,受汽、柴油销量分别增长6.1%、下降28%,但价格分别下降19.5%、25.4%影响,石油及其制品批发业地域性税收下降33.69%。二是随着人们商品消费途径多元化,特别是受淘宝、京东等电商冲击,全市零售业同比下降1.07%。
(六)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税式支出数额巨大 全市全年共减免税200亿元,取消或暂停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49项,免征小微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42项和政府性基金5项,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减少了财政收入。 四、可能影响2016年财政收入变化的因素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仍是2016年的重点任务。我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够强,投资增长乏力,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财政要保持较快增长仍存在不少困难,2016年财政收支任务压力依然很大,主要利弊因素如下: 不利因素:一是我市钢铁、汽车、化工、水泥等一些相关骨干行业企业效益仍然难以明显改观,企业转型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经济财政仍将处于一个较为困难的时期。二是股市拉动作用将明显趋弱。股市2015年经历了井喷行情,与之相关的证券业、保险业、部分上市公司等相关行业企业税收高位运行,大大抬高了2016年增收基数。三是部分县(市)区缺乏税收增长点。税收区域性差异在我市一直较为明显,尤其是周边县区,有效税源稀缺,抵抗风险能力较低,受宏观经济影响巨大,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财政增收十分困难。 有利因素:一是从宏观经济看,国家应对经济下行的态度更加明确,国家发改委曾表示,2016年“财政政策应更积极一些,货币政策也应更宽松一点”,这将对财政收入增长产生直接带动。二是在全面推进“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各项工作的带动下,中央商务区、三大物流货运枢纽、两大综合园区等众多项目都将为全市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带来强大动力。 总体看,2016年财政形势喜忧参半,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将制约财政增收,使得收支矛盾更加突出,但有利因素将推动我市财政收入在全省继续保持一定优势。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将按照市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部署和“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积极稳妥、统筹兼顾、量力而行,为“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济南市财政局 二〇一六年一月十五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